博文

《被討厭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 我的夢想是成為一位創作歌手,但也是因為這個夢想我經常遭到同學的取笑,機緣巧合之下,讓我認識到新代心理學家阿德勒的書本《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對我獲益良多。書中只有很簡單的兩個角色一位是學徒一位是近年才興起的個體心理學老師,在文中學圖多次提到自己的困擾,但其實是影射現實社會中部份人群因為別人眼光所困擾的生活。 輸咗有三個話題,令我非常之深刻,第一個是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在現代生活中我們經常要比較,比較同學的成績、比較同事的業績比較又比較誰的車貴,但我們卻忘記了我哋做的一切只為了自己。書中的老師說到這裏的時候提出了一個概念就是「課題分離」,課題分離是指我們應該好好地思考每個人的課題比如說,我想要成為一位歌手但家人並不同意,首先應用於課題分離的概念上我想成為一位歌手是我的課題,我的家人沒有權利阻止,這樣就能夠隔絕很多不必要的煩惱因為「活在這個世上我只為了我」當你真正學識課題分離後你便會得到在人際關係中的救贖。 第三個重點是我們應該要找到在社會當中貢獻的感覺,書中提到人一生當中最重要的是唯一一個所謂「共同體」作出貢獻可能是指你在家庭中作為孩子幫助母親洗衣服,又或者在社會當中進行貢獻,作者亦提到這些所謂的貢獻是發自內心的不是別人要求,當然能真心共同體的貢獻你便能夠獲得歸屬感。在社會當中貢獻而帶來的歸屬感是一樣很幸福的事情。

錯誤的接受

 今年我十六歲,雖然我還後生,但是我已經擁有一個很淡定和佛系的心態即使面對一些新事物還是能夠很快地適應和接受,這可能源於我的童年遭受過很多情況的出現我出生是一個孤兒繼父繼母換了幾個,雖然這些都是一些大部份人都沒有體驗過的經歷但是我並沒有因此而放棄了人生而是把它作為生命的養分提升我心態上的幫助,在我十四歲的那年遇到了新的領養家庭,繼父是一位殘疾人士以前因為行山高處跌落雙腿大量出血需要截肢,繼母很後生比起繼父的年紀,看起來都係一些距離,雖然我年紀少但我明白一定有一些很複雜的關係所以一直沒有過問,他們幫我申請了學校、補習社、興趣班一些我根本沒有興趣的東西。      有一天學校來了一位插班同學是一位女孩,第一次看見他,我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不知道這種是不是人們經常說的一見鍾情呢?      我很勇於與他交流,我並不懂如何跟人溝通我只是知道每次能與他聊天都感覺被理解,這種感覺我很少體驗過,有一次他與我傾訴,他十分分討厭自己的父母我也表示同情,但沒有跟他透露我是領養家庭很快我憑借住網上看來的搭訕技巧進入了曖昧的階段。     我們幾乎每天的晚上八點都會打給對方,有時候可能根本沒有什麼話題,但是就是很享受,每天我們都一起吃早餐再回學校還有很多很多的事情,那段時間是我感覺最自在的,一直以來都是被別人選擇,被選擇什麼學校、被選擇參加補習、興趣班甚至乎家人都是被選擇的,但是那位女孩真的是我自己選擇的。    有一天,她上學缺席了我很好奇,明明他跟我說今天放學會跟我吃最近新開的餐廳,但卻沒有上學。突然有位同學衝入班房,說他意外車禍了。全班聽到都非常之驚訝他們用驚訝的眼神望住我因為我是跟他最友好的朋友,他們都非常之為我擔心,但當下我卻並沒有什麼感受,我真的喜歡他但當下真的沒有什麼感受,放學後我到了醫院探望他希望看到他的時候能夠有一些難受的感覺出現。到了醫院,醫生叫我稍等,她的情況非常危急可能沒有生危險,需要有心理準備。     相隔三個鐘,醫生出來的時候並沒有說什麼,他只是向我搖頭那瞬間我已經知道她的情況怎樣了,醫生叫我進去看他的最後一面,當時我嘆了一口氣走進去了,我插着褲袋看着他閉上眼睛的面容。看着剛才醫生努力為他做手術留下的血跡。但我卻並沒有什麼難過的感受,我...